有效回应孩子的“求关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当了30年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总是试图帮助家长明白:有效的训练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习得改正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原则很简单:当你注意到孩子的良好行为时,可以给予表扬、微笑、抱一抱或者拍拍肩膀等作为奖励。

    例如,一位母亲带着她4岁和两岁的两个儿子在百货商店买东西,当4岁的男孩没有抚弄货架上玩具或者招惹他的弟弟时,这位母亲是不会注意到他这几分钟的宁静并且给予表扬的;反之,假如这个男孩到处乱跑,或者推倒他的弟弟,他的母亲就会立刻责骂他,对男孩进行不一样的“关注”。殊不知,这位母亲就违反了“受潮土豆片定律”。

    孩子自然喜欢又鲜又脆的土豆片而不喜欢受潮的土豆片。但是如果孩子唯一能得到的土豆片是受潮的,他也会将其拿到手。换句话说,孩子希望从家长那里得到的通常是正面的关注,但是如果他唯一能得到的关注是反面的,他也会抓紧它,因为这比完全没有关注还是要好许多的。

    很多家长倾向于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为了得到家长的注意,满足自己受关注的渴望,孩子的不良行为只会愈演愈烈。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呢?

    与孩子建立亲善关系

    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往往是不对等的,家长惯常喜欢用充满命令和谴责的话语来摆布孩子。“鲁斯,别动书箱!”“米奇,我还要告诉你多少次不要惹弄你妹妹?”

    给孩子讲一些他喜欢听的故事是一个好办法。家长可以讲述自己孩童时发生的某些有趣的事情,孩子对父母小时候发生的这些不太机灵或者好笑的事情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并可以以此鼓励孩子讲述一些关于他自己的趣事。

    与孩子一起做有趣的事情。当我的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会经常带他们去看消防站、派出所或者正在开动的报纸印刷机等有趣而新鲜的事物。至今,他们对那些特殊而愉快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学会让你的孩子信任你。信任不仅意味着坚守诺言,说到做到,还意味着平等相待,实事求是。例如,如果你说打针就像是被蚊子咬,但实际上更像是被大黄蜂叮,那么以后你的孩子对你话语的信任度会大大降低。

    奖赏孩子的良好行为

    为孩子的行为制定一个简单的目标,让他知道自己的哪种行为会被鼓励,哪种行为不被允许。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有兴趣让孩子在家中多帮些忙。当她看见孩子正在做某件值得被鼓励的事情时,如收起她的衣服,那么她会递给孩子一个微笑或是一句夸奖。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做这些,她便根本不会注意,因为他的行为是在“不需要”之列。

    当然,对一个孩子的加强诱导也可能会对另一个孩子不起作用。鼓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你可以用美食款待他,或者拿出自己宝贵的时间陪他玩游戏……值得注意的是,在鼓励行为发生后立刻给予孩子相应的支持,这样的做法效果才会最佳。

    与孩子制订契约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与他制订“契约”。这份契约需要参考你和孩子两人的意见,内容也应该是关于他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得到奖赏的要求。当孩子感到契约对他有好处时,履行契约便会成为一大乐事。例如,同意在一周内每餐饭后主动擦桌子的孩子,可以和一些小朋友烤面包。

    既然孩子参与契约内容的制订,那么契约就有助于消除争论。孩子履行契约之后要保证契约的兑现,还要保证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就打破契约的规则。孩子可能不喜欢执行契约,但为了契约结果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有麻烦时叫停

    当孩子确实是大哭大闹时便叫停,把孩子送回自己的房间。动手打其他孩子、摔东西或扔食物等问题要查明原因,然后给予孩子5分钟隔离的思考时间。5分钟隔离既非冷落,亦非奖赏,是给孩子冷静思考自己问题的时间。

    切断问题易发源

    我们要避免把孩子置于仅适应于成年人的环境之中。例如,我们会把易碎品放在低处,走路趔趔趄趄的孩子走路时不小心把东西打碎,我们就会发脾气。

    有一次会议,我看到一位父亲在训斥他两岁的孩子。原因是孩子站在座位上向他后面的人扔爆米花。父亲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是他为儿子安排了这种不良行为。难道父亲会喜欢被迫坐在比他高两倍的人的后面,开一整天与他毫无兴趣的会议吗?

    进行双面情感交流

    我最喜欢的沟通方式是与孩子进行正反两面的感情交流。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愉快的情绪,还要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孩子经常会把气愤埋在心里,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坏情绪会让父母远离自己。告诉孩子生气是正常关系中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面对和表达自己的需要。

    孩子希望你能够换位思考,并认真对待他的意见。当孩子感到你是站在他身边的时候,便更容易接受你为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当家长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闪光点上,而不是紧紧揪住不良行为不撒手时,孩子就会积极响应。当孩子的行为有所改进时,家长便会更加喜欢和表扬孩子。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孩子的良好行为便会转化为日常行为。